
作者:蔡穎卿
洪蘭教授:「這是一本我所看到最好的親子教養書.....」
**
今早的高鐵列車上,安靜的車廂裡響起了電話鈴聲。
「喂?!喂?!.......是祥祥嗎?!」
「你怎麼這麼早就起來了?!」
「啊你有哭哭嗎?」
「不要哭哭啊!馬麻去上班,下禮拜再回去看你啊.....」
「好好好.....那你要乖乖喔!不要哭哭喔!」
不知道為什麼聽著這段對話我竟然有鼻頭酸酸的感覺,我並不瞭解那位媽媽的狀況,只知道她可能是在台北上班,而小孩子留在阿公阿嬤家。
一想到得為了工作而不能陪在自己的小孩子身邊,就很替她感到很難過(可能是自己也要當媽了,想像小孩子在電話那頭傷心的哭著,就忍不住也難過了起來。)
***
這是我第一本接觸這個作者的書,之前完全沒有聽過她的大名。
但看完這本書後,對於裡面很多的教養理念跟想法都感到深深地贊同,忍不住把作者其他的著作也都買齊了,
也許潛意識裡也希望自己的小孩也能跟作者的兩個小孩一樣乖巧、上進、懂事吧!
在孩子的童年裡,你覺得什麼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?!
功課好?永遠保持在班上前3名?
多才多藝?琴棋書畫釣魚射箭騎馬樣樣行?
聽大人的話?大人說一他不敢說二、叫他往東他不敢往西?
贏在起跑點上?還是baby的時候上腦力開發,小學上潛能激發,因為別人都有在上?
我覺得都不是。
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大人的陪伴。
這並不是鼓勵每個媽媽都得辭掉工作當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(至少我自己就沒辦法)
而作者本身也並不是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。
所謂陪伴,是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、對他的愛,
即使在有限的時間裡,哪怕是上床前短短15分鐘的對話,也已足夠。
很多人看了書之後也許會說:「他女兒這麼乖是因為他們在國外唸書啊!國外的教育環境跟台灣就差很多了!」
記得書中有一段作者的大女兒轉學回台灣之後,看著100多題的數學家課,坐在書桌前哈哈大笑了起來,
原因是在曼谷(他們之前讀曼谷國際學校)最多也只有40題,她覺得她以前真是太好命了!!
這也許也是其中一個原因。
但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陪伴。
試問有多少父母能夠每天跟孩子坐在餐桌上吃一頓親手煮的晚餐?!
試問有多少父母會因為孩子六日待在家的時間最長,而在禮拜五的下午去選購蘭花,只為了把花期最好的時候留給孩子欣賞?!
我看過大多數的家庭是這樣的:
晚餐時間每個人捧著一碗飯坐在電視機前,眼神沒有交集,全都聚焦在電視機上。
爸爸要看新聞、小孩要看東森幼幼,媽媽一氣就把電視關掉說大家都不要看,
然後叫小孩子吃快點,吃完趕快去寫功課唸書。
於是每個人就飛快的把飯扒一扒,各自回房間去,關起門來。
而作者家的晚餐呢?!
我依著各篇都提到的一些蛛絲馬跡拼湊起來的應該是這樣:
做菜時她會叫兩個女兒來旁邊看著,讓他們親自體驗每一道菜是怎麼做出來的。
晚餐時間一家四口坐在餐桌前,一邊享用晚餐,一邊各自交換每個人今天生活中發生了什麼大小事,或是心中有什麼疑問解不開的也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討論。
吃完晚餐,大家會分工合作,有的洗碗、有的擦桌子、有的倒垃圾....
記得有一次大女兒跟媽媽說今天功課有點多,可不可以不要洗碗?
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答?!
作者是這麼回答的:「不差這一、二十分鐘,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完再去完成你的功課吧!」
只是洗碗這麼一件小事有那麼重要嗎?
作者如是說:這個堅持除了幫助他不脫離家庭互助的軌道之外,還要幫助她面對一個永遠存在的事實——人人需要一種平衡的生活。不能因為用功讀書,其他事情就由別人代勞。不親近生活瑣事的人,會失去對生活的情感,也會減損體會快樂的能力。
see?!
這不是現在很多直昇機父母值得思考的地方嗎?!
孩子只要讀書就好,其他事都不用做。
書讀得好也就罷了,但最多的是書也讀不好,生活上也是個白痴,遇到什麼困難就說:「我媽會處理!」
難道生兒育女的最終就是把孩子教養成這樣的人嗎?
究竟是讀書重要?還是跟父母相處的時間重要?
假設孩子18歲獨立,扣掉3歲之前不懂事還不太會跟你互動聊天的時間,你只有短短的15年可以跟他相處,或許還更短。
那這短短的15年你還會浪費在每天逼他讀書、送他去安親班、才藝班、學校晚自習、暑期寒期輔導嗎?!
還有好多想寫,下次再分享。
如果對親子教養有興趣的人,大力推薦這本書(點我在博客來)。
希望從根本做起,我們的社會問題會少一些。